傍晚時蚊蟲為什麼會成群飛舞?

人們在野外走路,也常有成群蚊蟲在頭的上空來回地飛舞,隨著行人而移動。原來,這成群飛舞的蚊蟲,主要是雄蚊,雌蚊占少數。他們正在空中交配準備繁殖後代。

蚊蟲的交配,主要在飛舞中進行。飛舞的形成,與光線、聲音、空間、時間都有關係。大多數蚊蟲,都在日落或日出前後進行飛舞,而在強光下是不飛舞的。一般說來,在1-0支燭光的亮度下最為適宜,全暗或強光都不適宜;光波的長度與飛舞似乎沒有關係,但顏色卻有關係,綠色比紅色對飛舞有利。

各種蚊蟲飛舞時還要選擇宜的地點。例如按蚊、伊蚊和庫蚊,都喜歡在軟大的空間飛舞,而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就不需大的空間也能飛舞進行交配。還有如尖音庫蚊淡色亞種和致乏亞種,一般多在室外空間飛舞,但在小空間也可以飛舞而完成交配任務。

一般來說,野外的蚊類常以大空間飛舞為交配的條件。不僅如此,有些蚊類,飛舞時還要選擇一定物件的上空作為場所,例如重繪按蚊,喜歡在新鮮牛糞上空30-60厘米處飛舞,邊飛邊交配。又如我們常見的家蚊尖音庫蚊淡色亞種,則喜歡在屋簷附近飛舞。

 

BACK

 

 

為什麼發了霉的食物不宜吃?

1960年,英國發生了一件轟動世界的火雞事件。有個農場飼養的十萬隻火雞,不知什麼原因,短短的幾個月內全部都死了,使農場遭受了很大的損失。這件事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他們經過實地調查,發現這十萬隻火雞的死亡,是吃了發霉的花生飼料引起的。他們在發霉的花生上找到了一種叫黃麴毒素的物質,用這種含有黃麴毒素的飼料餵養動物,大多引起了肝癌或胃癌。火雞就是因為吃了含黃麴毒素的花生飼料而中毒死亡的。

有人作過調查和化驗,發現花生玉米、黃豆大米小米、小麥、高梁、芝麻、豌豆、白薯等食物,發霉以後都會產生各種毒素,如黃麴毒素黃八霉毒素、染色麴霉毒素、環氯毒素和展青麴毒等。這些毒素被人吃進去後,就有可能生癌。

中國華東地區有個縣,曾發生群眾吃了發霉的玉米發生中毒事件。某些地區群眾有吃發霉食物的習慣,而肝癌發病率明顯比其他地區高。據醫學家研究證實,黃麴毒素是引起肝癌的原因之一。

有人問,發霉的食物加熱蒸煮後能不能吃?經過研究發現,黃麴毒素以及其他幾種霉毒素都有不怕熱的本事。黃麴毒素加熱到268℃以上才開始分解破壞,用一般蒸、煮、油炸,吃了還會發生中毒事故。所以,發了霉的食物即使經過蒸煮,還不是保險的。為了預防生癌,我們都不要吃霉的食物。

那麼,豆豉、腐乳、霉乾菜及醬等一些食品,都是經過發霉過程製作出來的,吃了會不會致癌?回答是「不會」。因為這類製品根據測定,基本上不含有黃麴毒素,所以吃了不會致癌。

 

BACK

 

 

寄居蟹為什麼居住在螺殼裡?

寄居蟹的形態比蝦類進步,但仍有蝦類的原始形態;牠接近蟹類,可是蟹類也不盡相同。寄居蟹住的堅固小房子並不是自己的,牠們常常強占別的螺殼,據為己有。

由於寄居蟹失去了蝦的敏捷游泳能力,又不具備蟹的堅硬甲殼,沒有抵抗敵害的武器,所以把螺殼當作天然的保護所了。牠那特殊體形,是最適合居住在螺殼裡的;寄居蟹頭胸部的螯足,一隻大一隻小;第一、第二對步足較瘦長,是步行的主要工具;第三、第四對步足較小,可以支撐螺殼內壁,保持身體穩定;腹部柔軟,較長而彎曲,能盤旋在螺殼裡,用扇尾勾住螺殼頂部,爬動時身體不會從殼內滑出來。腹部肢體已經退化,只殘留在腹部的一側,雌蟹較為顯著;當受到驚擾身體會很快縮入螺殼裡,用螯足堵住螺殼門口就可安然無恙。

當牠的身體長大時,原來的「房屋」住不下了,就在大海奡M找合適的「房屋」。遇到空螺殼,就用螯足伸進去試探一下,如果大小合適就住下,如果一時找不到大小合適的「房屋」,就焦躁不安。牠找著、找著,一旦看中了一隻海螺就會突然襲擊,把活的海螺肉吃掉,自己藏在裡面;如此一來,寄居蟹又擁有一個新「家」了。

大海中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海葵喜歡伏在寄居蟹的「房屋」上,讓牠馱著在大海堥麭B游玩,尋找食物;假如遇到敵害時,海葵便會用牠身上的刺細胞發出刺絲螫敵害,以保護寄居蟹。像寄居蟹居住在螺殼裡,海葵又伏在寄居蟹的「房屋」上,這種彼此依存、共棲生活的現象,在動物學上稱為「共生」。

 

BACK

 

 

為什麼油炸的食物不容易消化?

油炸的食物香脆可口,歷來受人歡迎。可是,也有人認為油炸的食物不易消化,常吃會得胃痛,想吃又不敢吃;另一些人認為這種食物脆而酥,並且色香味俱全,很能引起食慾,分泌出較多的消化液,有利於消化和吸收,因而一吃就是很多。

究竟油炸的食物是不是好消化呢?可不可以多吃呢?油炸的食物比較不易消化,但也並不是最難消化;吃是可以吃一些,但p宜吃得過多,尤忌吃得過快。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要經過一個很複雜的處理和加工過程。在口腔裡,牙齒管咀嚼和研磨,舌頭會把磨碎的食物均勻攪拌。唾液裡有澱粉J,能把澱粉變成麥芽糖,胃裡有胃蛋白質J,主要是分解蛋白質。小腸是食物的最大「化學加工廠」,各色各樣消化J一應俱全,未經處理的蛋白質、澱粉和脂肪都在這裡進行加工處理。

油炸的食物因為質地比較堅硬,不容易咀嚼得非常細碎和攪拌得十分均勻,會影響它在胃和小腸中的消化。食物經過油炸以後,大部分顆粒被包在油脂裡,減少了和蛋白J或澱粉J接觸的機會,因此,這些油炸食物的蛋白質和澱粉就比較難消化。

科學家們做過實驗,證明胃液分泌的多少和吃下的食物性質有關。吃麵包時胃液分泌得最快最多,消化力也最強;吃脂肪類食物時胃液分泌得最少最慢,消化力也較弱。人吃了肥肉後就不大覺得餓,就是因為富於脂肪的食物最不容易消化,在胃中停留得最久的緣故。

正因為油炸的食物外面穿了一層油脂外衣,會影響胃液的分泌,所以也比較難消化。可是,油炸的食物雖然比澱粉、蛋白質難消化,畢竟不像純脂肪食物那樣影響胃液分泌。只要吃時仔細咀嚼,每次不要吃得太多,消化不會很困難的。

 

BACK

 

 

蠶為什麼最愛吃桑葉?

蠶蟲能吃的食物很多,除桑葉外還有柘葉、榆葉,無花果葉、蒿柳葉、蒲公英葉、萵苣葉、生菜葉、雅b葉,婆羅門參葉等等,不下一二十種;但是蠶最愛吃桑葉,這是因為蠶以桑葉為食物過日子的時間最多,由子子孫孫一代又一代地繁殖在桑樹上,逐漸地形成了最習慣於吃桑葉的特性,而且變成遺傳性了。

有一位化學家曾經分析過桑葉中的氣味。他把桑葉經過132-157℃的高溫蒸餾後,在試管中得到了一種油狀物,像乙烯醇、乙烯醛。這種物質有揮發性,很像薄荷一類的氣味,把它滴在紙上,在30厘米外的蠶也能嗅到。蠶嗅到這種氣味以後就很快地爬過來。可見這是蠶最熟悉的信號氣息。

蠶是靠嗅覺和味覺器官來辨認桑葉氣味的,如果破壞了這些嗅覺和味覺器官,就是無法辨別桑葉的氣味,於是,牠就不再挑剔,而能隨便吃些其他的葉子了。

從近年來蠶兒人工飼料研究的進展中,人們已基本查明了蠶兒成長所必需的營養物質種類及其最低需要量。蠶兒只有吃了桑葉才能健康地生長、發展,順利地完成其世代交替。

 

BACK

 

 

為什麼人在情勢緊急時力氣特別大?

力氣是肌肉收縮時產生的,要肌肉收縮得有力,就得供給大量能量,這個能量就是從體內的脂肪、蛋白質和糖分解時得來的。實驗證明:1克脂肪分解能供給9000卡熱能,1克蛋白質和1克糖分解時各供給4000卡熱能,人就是從這些吸收進人體的物質加以分解而得到能量,產生力氣的。

除了由於神經系統強力活動可以引起全身各處肌肉發生強烈收縮之外,在人的兩個腎臟上面,各有一個榛子般大小的小腺體,能分泌一種強有力的化學物質,稱為腎上腺素,這種物質只須有極少量進到血液裡,就會立刻使你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大量貯藏的糖調撥到血液中,提供大量能量,隨時準備應急。人在遇到危險或情勢緊急時,交感神經就會興奮,這兩個腺體立即大量分泌腎上腺素送到血液裡,讓你有充分的力量來應付突然的意外事件,生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應急反應」。

 

BACK

 

 

 

 

蝦、蟹煮熟後為什麼會變色?

蝦和蟹同屬甲殼類,種類很多,大多數生活在海洋裡,具有各種鮮豔的顏色和美麗的斑紋;有些生活在淡水中;有的生活在潮濕的陸地上,生活在淡水和潮濕陸地的蝦、蟹顏色雖然也美,但與海洋裡的比較起來,就沒有那麼五花八門了。

蝦和蟹的顏色,主要是牠們的甲殼下面真皮層中散布著的色素細胞所起的作用。真皮層中散布著許多不同顏色的色素細胞。這些細胞如同其他物質一樣,也能吸收和反射光線。相同的色素細胞,吸收和反射相同波長的光線,就呈現不同的顏色。淡水堜M陸地上的甲殼動物,真皮層中的色素細胞沒有海洋裡的甲殼動物那麼多種多樣,因而色彩也相對顯得「單調」些。

一般來說,色素細胞是隨著光線的強弱而擴張或收縮的,如同人們眼睛的瞳孔放大、縮小一樣。當色素細胞擴張時,細胞內的色素也隨著向四周分散,細胞的面積擴大,所吸收和反射的光線也相對增多,顏色就變得明顯和鮮豔起來;當色素細胞收縮時,細胞內的色素也隨著縮小而集中,有時縮成極小極小的斑點群集一起,細胞的面積縮小了,所吸收和反射的光線當然也會變少,顏色就顯得暗淡或不明顯。各種色素細胞對光線強弱的反應不同,因比,細胞的收縮和擴張情況也不一樣。

蝦和蟹甲殼中雖有各種不同的色素細胞,但以含有蝦紅素的細胞為多。經過蒸煮的蝦蟹,牠們的身體變成橘紅色,這是因為大部分色素在高溫下遭到破壞發生了分解,唯獨蝦紅素沒有遭到破壞就呈現出橘紅色。凡是蝦紅素多的地方,如背部,就顯得紅些;而蝦紅素少的地方,如附肢的下部,就顯得淡些;再如蟹的腹部無蝦紅素存在,儘管經過蒸煮,也不出現紅色,仍然是白色。

 

BACK

 

 

老年人的身高為什麼比年輕時矮一些?

人體是由骨骼來支撐茠滿A而這些骨頭又依靠筋和肉連結一起。從我們生下來以後, 骨頭不停地生長,一般到25歲左右就不再長高了。在人體中除了一般的骨頭外還有軟骨。在我們身體背部的中央有一根像大梁一樣的脊柱,上下連結著手、腳和頭,這根脊柱幾乎占了人體身長的一半,所以脊柱的長短就會影響高矮。

脊柱是由26塊圓柱狀的脊椎骨組成,每塊脊椎骨間有一塊纖維軟骨盤,中間有一種膠凍狀的髓核,髓核在嬰兒時期含水分90%,隨著年齡增長,水分越來越少,而到老年,水分就更少了。隨核還會發生退化變窄,體積就變小了。而所有椎間盤占脊柱全長四分之一,所以軟骨盤和髓核的退化就會使脊柱變短,人也顯得矮了。另外,老年人的肌肉因為不常鍛鍊而發生萎縮,肌肉力量變小,使脊柱變得彎曲,人就顯得更矮了。可是,平時經常鍛鍊身體的老年人,肌肉堅強,精神飽滿,昂首挺胸的,那麼,比他年輕時就不會矮得太多了。

 

BACK

 

 

 

為什麼吃得太多,食物有時會回到嘴裡而且有酸水?

在1752年,年已花甲的意大利生理學家列莫整天守在鷂籠邊,在那裡摸摸索索,專心致志地做著他的實驗。鷂是一種兇暴的猛禽,它會把整隻小鳥吃得一點不剩。但是,它又有一股怪脾氣:如果吃進去的東西不合口味,沒一會兒,會整個兒吐出來。

列莫就利用鷂的這股怪脾氣,進行他的實驗。他把一些小海綿塊,放在一個鑽了許多小孔的金屬囊裡,讓鷂吃下去。鷂既不能消化金屬,也不能消化海綿,結果只得把這不合口味的「食物」全都吐出來啦! 列莫仔細地觀察金屬囊和海綿,發現金屬囊沒什麼變化,而海綿的重量卻增加了5倍。這些增加的東西,當然是來自鷂的胃。

列莫把海綿裡的汁水,使勁地擠出來,盛在一個杯子堙C他用舌頭舔了一下這汁又,感到酸溜溜的,再拿石蕊試紙一試,試紙就由藍變紅了。這就是說,鷂肚裡的汁液,是酸性的。另外,列莫又把一些肉骨放在杯堙C過些時候,發現骨頭和肉都變軟了,並且都溶解了一些。再嘗嘗這時的汁液,它沒那股酸味兒,卻變成苦的了。於是,列莫提出了新的看法:肚子不是一個磨,而是一個「化學工廠」,它是利用一種酸性的汁液來進行消化的。

這酸性的東西是什麼呢?列莫自己也不清楚。直到一百多年前,化學家才揭開了這個謎:它是鹽酸!也許你聽了會大吃一驚:鹽酸不是連鋼鐵也會被溶解嗎?跑到肚子裡還得了!其實,在我們的胃堛漯瑤T確有不少鹽酸,只不過很稀罷了。這樣稀的鹽酸,不但不會把胃「吃掉」,反而能夠促進食物的消化,並且殺死胃堙u不速之客」─夾雜在食物中的病菌。

人的胃液裡含有0.5%的鹽酸。有些胃痛的人,常常感到胃堣ㄤ峈A,嘴裡老是吐酸水,這是因為胃堛瘋Q酸太多太濃啦!醫生給這些人吃小蘇打,小蘇打是撽坁漯F西,會中和過多的鹽酸。

 

BACK

 

 

為什麼牙齒有不同的形狀?

嬰兒嘴裡是沒有牙齒的,要長到半歲左右才開始出牙,這時候出的牙叫「乳齒」。到了六七歲的時候,這些好好的乳牙開始一個一個地自然脫落,這就是要換牙了,換出來的新牙齒,以後再也不換了,所以我們就把這副牙齒叫做「恆齒」。

我們的牙齒有幾種不同的樣子,有的是扁扁的,有的是尖尖的,還有的是圓圓的。牙齒為什麼要長成不同的形狀呢?原來它們是各有功用的。

先說門牙。門牙又叫「切牙」,一共有四對,是專門管切斷食物的。比如我們吃餅的時候,總是先把餅咬下一塊再嚼爛。咬餅,就是門牙的工作,所以門牙就要長成扁扁寬寬的,好像菜刀一樣,可以切斷食物。

靠近嘴角兩邊各有一對尖尖的牙齒,叫「犬齒」。犬齒是專管撕碎食物的。媽媽給你吃雞腿的時候,你一定是拿起雞腿放在嘴角,用牙先把雞肉撕下來,再津津有味地細嚼慢嚥的。人的犬齒比起老虎、獅子的尖牙要小得多。老虎、獅子都有兩對長長尖尖的牙齒露在嘴角外邊,因為它們是野獸,吃的是生肉,就需要有這麼長長尖尖的牙齒來撕碎生肉。而人的尖牙就不需要這麼厲害啦!

後牙,左、右、上、下一共十對圓圓的,像盤子一樣,所以有人把後牙叫做「盤牙」,也有叫「臼齒」的。其實,把它們比做磨豆腐的磨子更恰當,因為它們長得圓圓的,上面還有凹凹溝溝,上下牙一咬研磨,食物就被嚼碎磨細,這不是像磨嗎?所以醫學上就把它們稱為「磨牙」。

牙齒可以切斷、撕碎和磨細食物。如果用牙咬過硬的東西,像核桃、開汽水瓶蓋等,會使牙齒崩掉一塊甚至折裂。但如果只吃過於軟的食物,又會使牙齒和頷骨發育得不好。因此,我們既不要用牙咬過硬的東西,又要經常吃一些比較粗硬耐嚼的食物,如菜梗、軟骨、鍋巴、雜糧等,吃的時候要細細嚼慢慢嚥,使牙齒、牙槽骨和頷骨等得到適當的刺激和必要的鍛鍊,使它們發育得更健壯。

BACK